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去世1年公司或易主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去世1年公司或易主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迹说起来一点都不逊色于玄幻小说的情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王玄策这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在唐太宗时期,印度还只是很一个松散的联盟式国家,由中天竺和东、南、西、北四天竺组成,其中又以中天竺的实力最为强大,被尊为天竺共主。
公元648年4月,王玄策带着三十多人的大唐使节团翻过喜马拉雅山,风尘仆仆,赶到了中天竺国境,准备要觐见中天竺的戒日王,这也是王玄策第二次来到这里,第一次取得了不错的外交效果,这次只是友好性的回访。
因大唐国力强盛,中天竺上至文武百官,下到普通百姓,王玄策一行人,在这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但很快王玄策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在迎接使团中有大量佩戴武器的士兵,这可不是正常的迎接礼节,结果,王玄策使团一进入城中就让中天竺士兵缴械囚禁起来。
原来,天竺国王戒日王突然死去,趁着朝中大乱的机会,大臣阿罗那顺篡位,并发动了手下的军队,阻止王玄策一行人的离开。
没过多久,王玄策等人就被戒日王的旧势力偷偷放了出来。
王玄策被放出来后,觉得要是自己就这样向李世民交差,估计会被怪罪,加上王玄策本人也很不甘心,于是,他就跑到了吐蕃这里,向松赞干布借了两千骑马。
之后,王玄策又带着这两千骑兵联络周边的各个小国,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征兵,一听是大唐使节,这些小国就很配合,很快,王玄策就聚集了一万多骑兵。
王玄策就带着这一万多骑兵直接杀向了中天竺,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
王玄策率领联军和阿罗那顺大战于茶镈和罗城,只用三天就消灭天竺军一万多人,之后,王玄策又派副将蒋师仁追击,将阿罗那顺斩首,接着在乾陀卫江把顽抗的阿罗那顺的儿子一举擒获,中天竺五百八十多座城池望风而降。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么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为什么在历史上却默默无闻?
这跟唐朝对天竺不够重视有关,不然这样传奇的功绩一定会广为流传,同时王玄策的官位还不够立传。
唐朝的强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话说大唐初年,李世民在位,国中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时有印度的中天竺使节拜访大唐。作为回礼,李世民令王玄策作为副使随团回访,当然访问进行得很成功,双方会谈后决定进一步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过了几年,王玄策作为正使代表大唐再次出访巡游天竺各国,按照既定流程,这本来应该是一趟公费旅游,去各个国家寒暄寒暄,互相问个好,顺便交换个礼物,然后就可以买点土特产打道回府了。然而,这一次却不太一样了。
王玄策惊讶地发现,中天竺以前说了算的那位去世了,国家易主了。
原来的那位国王叫诗罗逸多,在印度历史上也算是有一号的人物,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戒日帝国,被称为戒日王。在王玄策之前,另一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和尚之一,游戏中金蝉的原型玄奘,就挑着担骑着白龙马来印度见过戒日王。可惜的是戒日王死后,被朝中的大臣阿罗那顺成功篡位。
戒日帝国
然而这哥们不仅仅不得人心,没有戒日王的雄才大略,甚至可能脑袋也不怎么好使。听说大唐使臣王玄策正带着外交使团周游印度各国拜访,居然一拍大腿把王玄策的使团给劫了。这哥们国王做得不怎么样,做山贼倒是非常有经验,不仅使团的所有物品被劫掠一空,三十人的使团在拼死抵抗后几乎全部战死,只剩下了王玄策和他的副使蒋师仁,被丢进了大狱。
阿罗那顺并不觉得这是个什么大事。大唐?大唐是什么?无非是吹嘘出来的罢了,难道还能隔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打过来不成?
无知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王玄策和蒋师仁或许是像前辈唐三藏在大话西游中一样有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知是忽悠了狱卒还是有别的办法,总之两个人居然成功越狱了。两人一口气从中天竺狂奔到泥婆罗(也就是尼泊尔),又从泥婆罗进入吐蕃(西藏),这才停下来歇了口气。
一般人碰上这种事,肯定是要回到大唐禀明圣上,然后皇帝一怒之下大发雷霆,令朝中大将带领千军万马直接把对方踏平为止。然而,我们的王玄策同志显然不是一般人。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王玄策再次凭借他高超的忽悠,啊不是,谈判技巧,居然在吐蕃找到大唐的女婿,文成公主的驸马松赞干布借了1200吐蕃兵,又去泥婆罗借了7000士兵,整顿了一下两国联军,就转头又杀回去了。
然后,他就开挂了。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吐蕃、泥婆罗的军队进攻到中天竺,三天后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被溺死的敌军约1万人。阿罗那顺仓皇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却被蒋师仁擒获,再次俘斩敌人数以千计。剩下的人还不服,那就接着打。王玄策直接把王室的剩余人员,包括王妃,大臣等等全部俘虏了,共1万2千余人。
整个印度慌了,总共五百八十座城邑先后投降。戒日王辛辛苦苦打了半辈子的江山,被王玄策几个月就给平掉了。
于是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王子等上万俘虏以及两万多大骡子大马浩浩荡荡地送回长安,给唐王李世民讲了讲番邦小国不听话的故事,唐太宗哈哈大笑,赏了王玄策一个五品的朝散>医生/strong>。
五品?对,只是五品。因为咱们大唐觉得,印度小国不听话,灭了他不是应该的嘛,嗨,多大点事儿。
宋朝(960—1279)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南宋,共历18帝,享国319年。
960年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后逐步统一中国,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后世称为北宋。
图:宋太祖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兄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
此后的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都是宋太宗的后人。
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国城。后两人客死异乡五国城。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图:宋太宗
靖康之变中,康王赵构是漏网之鱼。1127年,赵构在陪都南京应天府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重建宋朝。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府。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构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3岁时夭折。他还有两个养子,其中一个叫赵伯琮,后名赵昚,为皇太子,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皇太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这样,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一脉。以后的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末帝,都是宋太祖一脉。
图:宋高宗
1235年,宋元战争爆发,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这样,北宋和南宋共18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一支9位,宋太宗赵光义一支9位,从皇帝位数上,哥俩平分秋色了。
北宋建立于赵匡胤之手,南宋亡于赵匡胤后代之手。
这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巧合吧。
而美国总统林肯与肯尼迪的惊人巧合,更像是在冥冥之中有人左右着他们的命运,很多巧合令人难以置信,像编的一样,但确实事实。
有些巧合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但的确又是事实。
(一)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清帝国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抚顺)举兵,宣布七大恨,决心与明朝中央政府开裂,开启了大清国的开国历程,一路顺风顺水,历经十帝,开创近三百年基业,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新中国成立,阴差阳错地被安排到抚顺劳动改造。如果把大清朝比作一个人的话,就是从哪里来的又回到原点,从抚顺开始犯事,最后回到抚顺服刑。
(二)怎么来的怎么>归去/p>
1643年,皇太极驾崩,孝庄太后带着福临孤儿寡母入关,福临在北京登基,是为顺治。
1912年,裕隆太后以皇太后的名义颁布《退诏令》,溥仪一夜之间失去了帝位,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驱除溥仪,孤儿寡母出京。历史惊人的相似!
(三)叶赫家族败坏大清
叶赫部族不服建州女真的欺压,遂依靠大明中央政权,成为努尔哈赤的死敌。后来皇太极用欺诈手段打败叶赫部,出尔反尔灭了叶赫部。
叶赫部的贝勒布扬古投降后,被食言自肥的皇太极缢死。布扬古死前发下诅咒,叶赫部就是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了建州女真。
后人就拿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作为例证,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穿凿附会,但在民间很有市场,所以就流传下来了。
到此,大家对去世1年公司或易主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去世1年公司或易主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